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風暴來襲,因清明節休市多天的台股,7日一開盤即收盤,量縮崩跌達2065.87點,創下包括創台股史上最大跌點和跌幅、成交值創近28個月新低、台指期和櫃買指數跌點再破歷史紀錄、上市櫃公司跌停家數達1702家,單日市值蒸發達新台幣6.6兆元。
台積電7日暴跌94元,超越2024年8月5日收盤大跌88元,創下歷史單日最大跌點,股價跌停鎖死到收盤更是罕見。台積電前一次開盤跳空跌停,為16年4個月前的2008年12月2日,當時因次級房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,台積電調降營收財測預期近1成,導致股價次日跳空跌停。
隨著中國對美國課以大規模報復性關稅,使得原已升溫的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,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,亞洲股市8日哀鴻遍野,其中港股收盤跌逾13%,創1997年以來最大跌幅。
國安基金8日決議執行市場安定任務,啟動5000億元銀彈,是史上第9度護盤,仍未能化解美國關稅政策衝擊,台股連3個交易日累計重挫3906.46點。
有些投資人趁機買入台積電等績優股零股,但也有些投資人損失慘重,在網上貼文要去公園占位置。不過,行事難以預測的川普又在高額對等關稅開始的9日宣布,對暫緩高額對等關稅90天,這段期間課徵10%關稅,消息一出激勵美股飆漲,連日重挫的台股10日跟著強力反彈,終場暴漲1608.27點,大幅改寫台股收盤漲跌紀錄,終場收在19000.03點。
11日台股受美股影響開低重挫,早盤指數一度跌逾500點,下探18418點後,指數迅速回升,回到萬九之上。
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10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備詢表示,金融市場很顧忌不確定性,雖有3個月緩衝,最終結果如何還不清楚,有時候會往上,一有風吹草動又下跌,「整個市場還是會籠罩不確定性」。
美國川普總統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政策,9日起針對全球180個國家加徵10%至50%不等的對等關稅,其中台灣遭加徵32%關稅。不過美國在美東時間9日下午,宣布對超過75個國家宣布暫緩高額對等關稅90天。
因應美國關稅新政,行政院會10日通過新台幣880億元的「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」,預計透過外銷貸款優惠保證加碼、中小微企業貸款加碼等多項措施,協助受衝擊的工業、農業及其他產業,申請辦法14日公布。
而總統賴清德11日也到台中與機械產業代表座談,他說,台灣現在在第一批的談判名單內,政府會做好準備與美國談判,確保國家利益、保護產業未來發展。
財政部10日公布台灣3月出口495.7億美元,年增18.6%、連續17個月正成長。累計第一季出口1295.8億美元、年增17.5%,規模值創歷年單季最高。其中,資通與視聽產品前3月出口435.09億美元,亦刷新單季最高紀錄。
展望未來,財政部官員表示,4月拉貨潮效益可能會減弱,但川普關稅政策變化莫測,如果負面效應顯現,不能排除台灣4月外銷落入負成長的可能性。
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分析指出,3月出口可說是迎來「前所未有的大爆發」,單月規模值首次逼近500億美元關卡,連17紅,整體表現遠優於先前預期。
她認為3月出口創新高主因除人工智慧(AI)以及高效能運算等新興商機持續擴散發展外,更重要的因素在於,美國關稅政策變數引發許多科技業客戶積極提前部署,拉貨潮在對等關稅宣布之前達到新高峰。
以出口外銷市場表現觀察,蔡美娜指出,台灣3月對美國、東協外銷金額都攻上新頂峰,改寫單月新高紀錄,對美國出口127.5億美元、年增39.9%,其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大增53.7%為主要引擎;對東協出口103.1億美元、年增15.8%,以電子零組件增19.3%、資通與視聽產品增14.9%為主。
若以首季出口情形分析,台灣前3月對美出口329.79億美元、年增33.9%,對東協出口262.91億美元、年成長18%,規模值都創下歷年單季最高。同時,台灣第一季對美國出超220億美元,比對中港的出超規模169億美元來得高,為有統計以來單季首見。
主計總處8日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為2.29%,漲幅擴大,扣除春節因素後,寫下7個月最高,其中外食費更連續5個月年增率大於3%,擴大至3.26%,為一年來最大漲幅。
主計處官員表示,3月CPI漲幅擴大,很大部分是因水果復耕期長,價格持續居高所致,但扣除蔬果、能源後的核心CPI為1.63%,已經連12個月低於2%,顯示國內物價平穩。部分業者或許是反映先前累積的營運成本上漲而調整售價,不過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凍漲電價,有助於穩定物價,外食費應不至於再明顯攀升。
據中央銀行4月9日提供給立法院的書面報告指出,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國內房市無直接影響,然而,房價變動受眾多因素影響,包括經濟成長與就業情勢、股市變動對民眾財富與購屋信心等,上述因素可能間接波及房市。
甲山林集團董事長祝文宇則在出席集團新建案記者會表示,近期受美國關稅戰、全球股災及央行房市信用管制影響,房市買氣趨於觀望,房價也確實有點停滯,但「任何時候都是好的時機」。
他說,即使近期有股災,但房地產仍有需求,尤其以自住客為主,「只要大家還買得起,都會想換新房」。今年房市是否會有量,就看建商要不要推讓利價,讓「量」進來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